又名南薄荷、貓兒薄苛、野薄荷、仁丹草、見腫消、水益母、接骨草、土薄荷、魚香草、香薷草等。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。干莖葉含揮發油1.3%-3.0%。主治流行性感冒、頭疼、目赤、身熱、咽喉、牙床腫痛等癥。外用可治神經痛、皮膚瘙癢、皮疹和濕疹等。還可提取薄荷油、薄荷腦作為醫藥、香油的原材料。
中國大部分地方如云南、江蘇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四川、廣東等都有出產。株高30-80cm,花期8~9月,果期9~10月。
多野生于光照充足的塘邊、屋邊、水渠邊等零散土地。對土壤要求不嚴,除了過酸和過堿的土壤外都能栽培。但以土層深厚、疏松肥沃、富含有機質的壤土或半砂壤土為好。鹽堿地、低洼地不宜種植。忌連作,種過薄荷的土地,要輪休3年左右,才能再種。
2-3月份土溫達到5-6℃時根莖即萌發出苗。幼苗能耐-5℃低溫,適宜生長溫度為20℃~33℃。喜溫暖濕潤環境,喜充足的光照,稍耐積水。產區降雨量一般在1000㎜以上。在生長初期、中期需要雨水較多?,F蕾開花則需要晴朗、較干燥的天氣。生長期缺水或開花期雨水過多均不利生長,影響產量、品質。
人工栽培一般一年收割2次,第一次(頭刀)約在7月份,第二次(第二刀)約在10月份。
三、 栽培技術
生產上一般采用根莖繁殖法,冬季或春季均可進行。春栽一般在2月中旬-4月上旬;冬栽宜在10月下旬-11月下旬進行。按行距25cm開溝,深6~10cm,將切成6~10cm長的根莖均勻栽于溝內。密度以根莖首尾相接為好。覆土6~8cm,稍鎮壓。
分株繁殖:留種地的根莖在第二年萌發新苗,于4-5月苗高10-15厘米以上時,選陰天將苗挖起,分根,分批移栽大田,行株距各20厘米。已在時間不宜過早,過早氣候尚寒,易受凍、受旱死亡;過遲生長期短,產量低。
四、 田間管理
1、定苗后及時中耕除草,保持土面疏松無雜草,且可避免土壤板結。每次中耕除草后都應追肥,以氮肥為主。苗期和生長后期可少施些,生長旺期應多施。每次收割后也應多施些。
2、薄荷喜濕潤怕干旱,缺水時應立即澆水,使土壤保持濕潤。每次收割后,如土壤干旱,應結合施肥澆水。地內長久積水也會影響作物生長,故雨后仍需注意排水。
五、 病蟲害防治
薄荷的病蟲害主要有斑枯病、銹病和銀紋夜蛾等。
1、斑枯病要及時摘除病,帶于山田外深埋或燒毀,減少浸染源,用120倍的波爾多液噴灑,或用65%代森鋅500倍液葉面噴霧。
2、銹病應在發病初期用15%粉銹寧可濕性粉劑 1000倍液或40%多菌靈膠懸劑800倍液噴霧。
3、銀紋液蛾用90%敵百蟲1000倍液或2.5%溴氰菊酯、或20%殺滅菊酯1500倍液噴霧。
六、 收獲
株高60厘米時選晴天用鐮將株植上部15厘米割掉,曬干即可出售,一年可采收三次。
二、 生長習性